2018年1月1日,我们邀请5位身边熟识的新山亲友们,走访他们所熟悉的老地方美食。回想过去,筹备特辑文章的任务连续做了24个月,也就是24期不同主题的报导,仿佛一眨眼就晃过来了。别说因为网络趋势而流失大批读者而停刊的纸本杂志,像是新闻生活类杂志《壹读》、马来西亚中文时尚杂志《iFeel》、知名少女流行杂志《mina米娜时尚国际中文版》等,就连网络杂志都有可能面临“停刊”的决策。身为忠实读者的你,或许知道我们的特辑文章不含任何广告商业性质,既然不是广告营收不平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要停刊?
读一本书可以很快,但筹备过程却相反,最后甚至被遗忘内容?
持续播放12年的台湾长寿综艺节目《康熙来了》,随着蔡康永的退出而决定停播的那刻,全球华人粉丝即便万般不舍,却终究无法挽回陪伴他们成长的青春回忆。曾听闻同行朋友说一句话:「做媒体的,很多时候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向来注重内容品质的我们自推出特辑文章后,每个月都一直非常努力呈献出不同课题的文章,不管是创刊号的「我家在新山,我在这生活」、2018年3月配合餐车风潮的「流动食堂,巷弄之旅」、2019年3月邀来热爱美食的人们的「美食讲究 · 不将就」、2019年5月向新山仅存夕阳行业者们致敬的「记录一代匠人们」等等。你所看见的文章或许就只是一篇文章,甚至会觉得它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背后需要团队们耗时精力与时间完成,像是开会讨论主题、联络受访对象 (有时还会遭受拒绝)、安排采访时间、拍摄撰稿以及进行刊登,确实是篇篇皆辛苦。

两年,我们观察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终究敌不过被数字控制的魔咒。特辑文章从最高过万到最低172次的查阅点击率,相差幅度大至难以预估怎么样的内容更深得人心。不过,对于热爱且擅长撰写质感内容的我们来说,它始终不是决定停刊的最关键原因。新山这座城市不算大,即便把周边城镇如振林山、皇后、士乃、古来、乌鲁地南、巴西古当等地区加起来,符合主题且具有报导价值的人事物为数不多。假若坚持的时间越长就越像炒冷饭,最后只能持续地苟延残喘着,对我们来说毫无利益可言,对读者来说也没什么收获。当然,这不是什么碰壁时期,毕竟创作是自由的。与其惋惜它的离去,不如选择在它最美丽的时刻结束吧。
神秘嘉宾们:听听团队们有什么话想说?

▲ 有时候会被同事们欺负得不像老板的老板,RP
当初想做特辑文章的想法很简单,平常的书面杂志每月都有定期主题和封面故事,所以也想套用这样的概念在内容碎片化的社交媒体平台。不知不觉的时间,我们也做了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它就跟生活一样,有好有坏。好,是我们能够皆由特辑文章有机会发掘很多有意思的老店、坚持做自己的人物等,其中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见的,却不知道当中故事与含义的额。当编辑在把内容呈现给大家的当儿,不仅丰富了读者,也让我们这群制作者有了不一样的眼界与收获;坏,是新山本身的题材有一定的限制性和饱和度。虽然我们经常采访一些新山以外的课题,却也因为平台本身的限制,明显能够察觉读者对这类课题不感兴趣,毕竟数据会说话。经过多番考量后,我们决定停刊特辑文章,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深度与品质内容放弃或妥协。我们还是会本着这样的理念走下去,差别在于所呈献的方式会不同,所以也请大家继续期待关注。

▲ 天生厌世脸的总编辑,RL
它就像我们的宝贝,从0到10都是手把手孕育抚养。当初要割舍特辑文章这部分,就像从身上切掉一块肉那般心痛,但越是纠缠就越是痛苦难言。现在觉得反而松一口气,因为我们正准备着更好的作品,在来临时光与大家后会有期。(他们说太多了,本人就保持简短)
精通文案与设计美学的小编,SL
「解脱啦」这是我在知道特辑文章要停刊时的第一个想法,因为这两年来几乎都没有休息过,就算华人农历新年也是“照常营业”。说到这里,自己也没想到我们能够坚持24个月,毕竟它不属于商业利益性质,即便曾经面临想不到题材等问题也是没有放弃过,一直都很庆幸我们能够坚持到现在。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停刊特辑文章并不完全代表我们结束或放弃想做的事情,假若还是有值得去发掘与报导的特殊题材,或许也会通过不同形式去呈现给大家。要说印象深刻的是《除了照明一间家,这些设计师灯具还点亮了他生活里的灵感》里灯饰收藏家,踏进Keanu的家时没想到原来新山有一间如此特别的家。从那时开始,自己也更懂得如何欣赏灯饰、家具以及家居空间的美,也希望借由那篇文章让大家尊重对方的嗜好,虽然乍听之下可能会觉得灯饰收藏家是金钱游戏,但真正了解后会发现他的故事不只是如此。

▲ 肚子饿就会大喊的小编,SG
感觉好像失去了精神寄托,因为特辑文章一直都是我很大的兴趣。自大学毕业到担任 (前) 记者的工作,我都特别喜欢聆听人家的故事,甚至也会很积极主动撰写特稿文章。我很享受借助这样的身份与机会分享故事给更多读者,就算没人查阅我的报导或文章都没关系 (笑),热衷于发掘不同故事的工作内容让我觉得很有热忱。我目前挺满意的是《这3位马劳决定回来新山工作,让我们用一杯茶交换他们的故事》,采访途中认识到的3位故事主角,当下听到他们的故事其实感触良多。虽然能够理解停刊特辑文章的决定,但希望并没有因此也少了我们与其他平台的特色。如今新事物来得太快太多,导致于我们的专注力下降,所以更倾向于影像视觉的分享,或许未来能够通过视频采访让读者持续锁定新山这座城市的精彩故事。

▲ 被誉为臭豆王子的摄影师,HJ
坦白说其实有一些小失落,感觉少了很多能够接触来自各种行业与专业领域的人们。虽然不是我负责采访,但在专注拍摄过程中还是会听到很多业者分享的故事,很多时候也可以从聆听他们的故事从中学习,以及领悟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观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期我们到新山陈旭年老街采访的《这间新山仅存的手洗衣店,曾为下至百姓上至显贵洗过无数件衣服》,那次难得有机会趁着他们关门营业前,走进去感受这门传统手洗衣物的酸甜苦辣。即使是默默耕耘,最后还是逃不过时间的淘汰。


身兼发财铲屎官的摄影师,OY
虽然很多特辑文章我没点进去看 (笑),加上我本身过去没参与太多拍摄,所以个人感想不是很深刻。不过我觉得停刊是目前对公司来说是有一定的好处,毕竟也是团队们讨论多次后才决定停刊,这样才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准备其他更好的作品。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倒不如舍弃掉这块,一起跨过那道槛会更有意义价值。如果你问我哪一期印象比较深刻,那自然是我第一次参与特辑文章拍摄的《1928年创立的苏炳衡印务局,用活字印刷见证了新山的历史发展》。充满年代历史感的老旧建筑,给了我很大的历史冲击感,亲眼看见上一代如何用这些铅块字模刻印在纸本上的震撼,敬佩上一辈人们的智慧之余,也能够借助于这些物品让后人怀念历史故事。
讲话最斯文小声的摄影师,BO
在我还没加入团队之前,其实我就已经是特辑文章的读者。当初第一次听到要停刊的时候,我其实很惊讶。过去几次的拍摄过程中,比较印象深刻的是补鞋匠的特辑文章 (最终没能成功刊登),那时我们前后差不多拜访了3家补鞋匠最后都扑空,包括没有开门营业、遭受拒绝等。这样说来,其实我希望往后如果有不错的题材,还是能够继续做下去。
毫无用处整天只会喵喵叫的发财 (猫)
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停刊特辑文章后,接下来什么打算?

每家煮炒店都有自己独特的招牌菜,跻身在竞争激烈的网络媒体领域,所有能够彰显出品牌特色的元素缺一不可。就像新山奶茶镇的奶茶店一样,商品全部长得差不多,但是装潢包装和品质监控的程度都有差别,而后者更是留住顾客的至关因素。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偏离“勿忘初衷”的轨道是很重要的。随着特辑文章暂停刊登的日子,我们也没有空闲下来,目前更是火力全开积极筹备另一个全新作品,并逐步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亮相 ✨ 最后还是想客套跟大家说,无论你是什么时候发现「新山生活誌/JB City Guide」的社交媒体平台,我们由衷感谢你长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如果有任何想对我们说的话,欢迎大方电邮至 hello@jbcityguide.com 并标注「停刊特辑文章一事」,期待听见害羞的你抛出的各种想法,because we value your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