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以前上学的日子,不管是小学教室到大学讲堂,大家在班里正襟危坐、老师在黑板前教书的情景永远最鲜明。然而继上回我们团队深入古来的「雨林树屋学苑 (Rainforest Treehouse Wonderland) 」后,才知道原来上学也可以那么的有趣。这座位于蒲莱山脚下的华德福学苑,招收的学生并不多,教师人数也相对稀少。负责小学班级的阿忠老师,是该校成立3年来最资深的教员之一。这里没有都市方便、他的工作也不属于政府单位下的“铁饭碗”,那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待在这样僻靜的雨林里任教呢?
从新加坡离职再从事种植 · 因热爱自然而成为树屋老师


采访开始之前,阿忠老师带我们参观了用树木搭建起来的小学专用课室。黑板、木桌椅、教材等… 普通教室该有的设施这里都有,唯独少了4面水泥墙。井井有条的空间被婆娑的树影笼罩着,并不需要安装任何的风扇,从早晨到傍晚都非常凉快,也没有蚊虫的滋扰。小学的上课时间从周一到周五,早上8点进行至下午3点。由于学生不多,阿忠老师一个人负责了中文、数学、马来文、艺术4门科目,其他课程由兼职老师教导,有时还有来自许多国家的志愿工来“客串”讲课,宛如一个小小的国际联合会。

曾在新加坡工作数年的阿忠老师,后来对栽培技术产生兴趣,便返回马来西亚从事了5年的有机种植。但这份事业进行得并不顺遂,在他决定休业之际,恰好也是雨林树屋学苑刚成立的时候。接触有机种植的那些年,也让他对大自然怀抱着一种亲近感,于是应下了学苑院长——“小小”的邀请,自此踏上了执教之路。
「最初还是有些不习惯,但时间久了,我发现教育和种植有很多共同之处,譬如都需要耐心培养。教导孩子就像在散播种子,给予足够的阳光、水份和营养,再等待他们发芽成长。当孩子们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融会贯通时,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 种植事业为阿忠老师带来的影响可说是深根固柢,像是学苑里的小型菜园就是由他打理,学生可以在这里认识不同种类蔬果,有时也会帮忙采收和照顾园地。
教育应随环境与时代变化 · 家长有时要懂得适时放手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孩童从小就和科技接触,手机/平板/电脑样样精通,教育起来会不会困难重重呢?阿忠老师表示:「让孩子完全戒掉是不可能的,严管的方式只会让他们反感。所以我们的行程表除了上课以外,每天还会加入户外行程和才艺班,即可以消耗旺盛的精力、也能转移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依赖性。孩子们每天上山又下山,体能和意志力也会锻炼得很好、极少生病。」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感叹:「曾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但我也曾听过家长抱怨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但什么才叫作“好教”的学生?每个孩子之间必然有差异,仅用学术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是不公平的。品德、创意、自发思考,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被发掘的优点。早前我的班里来了一位转学生,他在学习方面较为迟缓,写作业时也是歪七扭八的。但我们让他画画时,发现他极有美术天赋。为什么以前就没人能看到他这项专长呢?」
▼ 每位学生会使用空白的绘本记录上课的内容,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发挥插画的部分。因此即便是一样的课文,也会看到各式各样的“风格”,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性格上的不同。

把孩子送到雨林上课,感觉上像是来“吃苦”。有些家长可能担心自己的宝贝会跌倒、弄得全身脏兮兮、发生意外等,但他们的毅力与潜能总是超乎我们想象。或许是长期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都很活泼外向,敢于交谈和发表意见、也不介意接触动物和昆虫等。不久前,阿忠老师的班级还举办了为期6天的远行。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和爸爸妈妈这么久,原本意料中的哭闹场面并未发生,而且还在参加《新马口琴交流会》时勇夺了金奖,让他高兴又欣慰。
「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大的使命感,表面上是我在教育孩子,其实我也一直在和他们学习。即使有一天我不再当老师了,至少也要看着班里的孩子直到他们毕业的那一天。愿他们长大后还可以记得自己的童年,也会记得自己在这个学校里快乐过。」
